你是不是也曾想過,從銷售商品的業務,轉型為自由接案的理財顧問?
腦中浮現過無數次畫面:沒有業績壓力、不再推商品,而是用自己的專業真正幫助客戶,達成他的目標和需求。
但一回到現實,卻卡住了——
沒有接案工具和資源、沒有經營個人品牌、也沒人教你怎麼開始第一件的收費理財規劃案子。
明明擁有 CFP® 證照,也有豐富經驗和專業,卻遲遲跨不出第一步。別擔心,你不是一個人!許多資深金融從業人員、壽險菁英與證券顧問,剛開始也都面臨同樣的困惑:
- 我可以收費嗎?怎麼收才合理?
- 我該提供什麼樣的顧問服務?
- 市場上真的有人願意付費做「理財規劃」嗎?
這篇文章,我會分享 3 件你「非做不可」的準備步驟,幫助你釐清方向、避開卡關點,真正跨出接案理財顧問的第一步!
Step 1:釐清你的「顧問定位」與「理想客戶」
「你能為誰解決什麼問題?」
我們在傳統金融產業的服務對象,大多來自親朋好友、客戶轉介紹、活動講座、陌生開發或公司名單。但當你轉為獨立理財顧問,你要重新問自己:
「市場上,我最了解哪一個族群的財務需求?」
「我熟悉的這些專業,對誰來說,是不可取代的價值?」
舉幾個例子:
- 你熟悉社會保險退休金與退休規劃,可以主打 45+ 上班族的理財規劃
- 你長期在壽險業服務,除了原本的保單服務,可以主打高齡客群,將保單受益人健檢、信託,結合理財規劃提供服務
- 你熟悉財報分析與公司稅法,那麼有機會為企業主設計公司與個人資產整合的理財規劃
🌱【定位提醒】
轉型初期最常卡住的,不是能力不夠,而是沒想清楚「誰是我要服務的核心客群」,導致還是繼續銷售商品,專業無從發揮、不敢跨出收費的那一步。轉型理財顧問,首先從「目標族群的痛點」出發,當你越了解你的潛在客戶,就能夠提供越符合他需求的服務。
Step 2:打造你的「服務項目與流程」
很多人轉型當理財顧問時,腦中充滿各種點子:可以談保障、可以講退休、可以幫忙做資產配置、賣投資型保單、推薦基金又推ETF,但真正要提供顧問服務時,卻說不清楚:「我理財規劃的核心理念是什麼?」、「我到底能提供什麼價值?」
想讓客戶付費,第一步是讓他聽得懂你賣的是什麼、為什麼值得付費。
這也是你該做的第一項實務功課:打造你的顧問服務項目與流程,包括:
🔹 你要提供的服務內容有哪些?
- 單次財務健診(90分鐘收費)
- 保單整合與家庭保障規劃
- 全方位理財規劃方案
- 年度顧問式陪跑(長期方案)
🔹 你怎麼進行服務?
- 初次面談(免費或收取諮詢費)
- 預約正式顧問諮詢(計時或方案費用)
- 提供書面理財規劃報告書或行動清單
- 提供諮詢紀錄、後續追蹤機制(例如:Line / Email / 回訪)
🔹 你怎麼收費?
- 按次計費(例如:一次 3,000 元)
- 按方案計費(例如:3 次會談+1 份理財規劃報告書,收 28,000 元)
- 按年收費(例如:整年顧問服務)
🌱【實戰提醒】
不要只說「我是理財規劃顧問」這樣的模糊語句,請用「具體流程+成果產出」來傳達你能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,才能建立信任感,也才能順利收費與成交。
Step 3:直接向客戶傳遞「理財規劃」的理念
很多資深金融從業人員想轉型,但總是一直關起門來思考、學知識、學技能,繼續銷售商品,卻不敢踏出那一步告訴潛在客戶「你的理財規劃理念」和「提供什麼服務」。
市場不會等你準備好,只有願意先開始,市場才會回應你。
你要做的,是創造需求,而不是等需求出現。
可以馬上開始的行動建議:
- 跟舊客戶說:「我開始提供理財規劃服務了。」直接說明理財規劃的觀念、架構,引發需求
- 在 Facebook 寫一篇貼文,分享你對理財規劃的看法或保單迷思的觀察
- 向你最熟悉的客戶族群,舉辦一場 Q&A 講座或說明會
🌱【觀念提醒】
不要只是等著客戶開口問你「你現在有提供什麼服務」,以目前來說,付費做理財規劃這樣的觀念還沒有非常普及;你應該主動讓他知道:「現在的你,已經不是推銷商品,而是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的理財顧問。」
市場會給你最真實的回饋,而不是腦袋裡的知識。
【Alice 結語】:你是 CFP®,你的價值比你想像的更高
當你選擇走上「接案理財顧問」這條路,你並不是離開專業,而是回到專業的本質。你提供的不再是商品,而是幫助他人做出負責任財務選擇的能力、策略與信心。
只要你肯行動:
- 找到你的核心客群
- 打造專業的服務項目與接案流程
- 積極和市場溝通價值
你就會發現,自由、穩定、有價值的理財顧問職涯,不只是想像,而是真的可以實踐!


